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建筑为什么寿命短?究其原因多数是人为所致

发表于2007-03-21
据报道,一部名为《中华百年建筑经典》的专题片要播出了,入选的经典作品中,当代作品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专家惊呼:中国当代建筑的短命注定了它是“一个没有经典建筑的时代”。 

    说到当代建筑的“短命”,不免使人想起“笔会”发的那篇《人寿几何 房寿几何》的杂文(2006年5月6日)。人有寿命,房屋也有寿命,这是说到了点子上。据一项资料显示:美国房产寿命约为50年,瑞士、挪威约为70-90年,英国达到132年。而我国的房产寿命则一般为30-40年。人家以二倍、三倍的比例超过我们,难怪专家们要惊呼了。 

    从“人寿几何”引申到“房寿几何”,对人为的房寿短命进行呼吁,不论从住房建设还是从杂文写作看,都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顺着这个思路,似乎还可以再作些思索:中国的建筑为什么经不起苍老? 

    我们看到不少学者、教授、艺术家,即使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然是风度翩翩,奋斗不息。如笔耕不辍,著述迭出的季羡林;侃侃而谈,步履矫健的文怀沙;幽默连连,画作频频的华君武;谈笑风生,书画俱佳的黄苗子……他们都是九十好几的人了,却仍然像一座座人物“建筑”那样傲立于世,令人惊奇他们如此经得起苍老!一座房,也犹如一个人,当今建筑之林中有多少像这样老人的“经典作品”能屹立于世? 

    房寿短、经不起苍老,除了设计上的亦步亦趋,你效我仿,城城雷同等“先天不足”外,恐怕还有“后天作怪”:“大破大立”,“旧貌变新颜”,大撤大并等一路风行,不到老化极限的建筑物,强行拆除者有之,建了拆、拆了建的假古董又何其多,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豆腐渣工程当然更谈不上房龄…… 

    某市原本有好多所大学,有的知名度不低。但一个政策来了,盲目照搬国外经验,便把它合并成一所学校了。起先还是分散办学的,近来又把它拼到一个“大学城”,一座已有七八十年历史的医学院校舍被一卖了之,其中一些是五十年以上的老房子,也有才十来年的好房子,均被敲呀,砸呀,爆炸呀,好端端的建筑顿时粉身碎骨,荡然无存,一些当年校友路过见状,犹如心中插刀,欲哭无泪,感叹校有何辜?房有何罪?要遭此大难? 

    国外那些保护建筑的经验,他们为什么不学学呢?一位在美国待了多年的作家回来说,我们老说美国建国历史短缺乏文化传统,但他们多么注意保护自己任何一点历史沉积啊,仅仅纽约就有两百多个保护老房子、老街区的协会,因此市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不少从国外访问或留学回来的人说: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但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在。因为不轻易建,也不轻易拆,所以很少有那种大规模的拆建。像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五十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二十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所以,这些城市的特点非常明显。 

    房寿远远不如人寿,究其原因多数是人为造成的。在科学和文明的不断进步下,人都在不断延长寿龄,出现了许多经得起苍老的人物“建筑”。人为什么要折短房寿呢?房屋无言,但一座座不同时期的建筑,都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标记,诉说着一段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愿房寿与人寿比翼齐飞!(中国新闻网/上海文汇报 成放)
发表于2007-05-31
发表于2007-06-16
发表于2007-06-16
发表于2007-06-16
发表于2007-06-16
发表于2007-06-16
发表于2007-08-28
要好好反省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