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网言众议:"双十一"价格战存猫腻 利润与诚信孰轻孰重?

发表于2012-11-13
新闻背景: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预热了一个多月后,“双十一”电商价格战昨天火爆上演。参与此次“双十一”价格战的电商数量众多,除天猫商城之外,京东、苏宁易购、国美网上商城、1号店、亚马逊中国、易迅网、当当网等也纷纷加入,为“双十一”的价格战拼命吆喝。不过,消费者在昨天上网抢购后发现,价格战中仍有猫腻。
发表于2012-11-13
过程:网友疯狂抢购,拼钱还是拼心情?

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春晓

中国的节日不少,加上外来文化的熏染,一些“洋节”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细细数来,一年之中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过节。在众多节日中,“光棍节”并不起眼,比它“身价”高的节日比比皆是,但惟独今年的“光混节”竟创造出了网购的销售神话。据淘宝数据显示,11点24分,天猫支付宝交易突破80亿元,累计成交3635万笔,这组数字超越了去年美国网络在线销售市场中最高一天的销售额。
发表于2012-11-13
消费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从众心态,总觉得买的人多的东西就是好的,别人都抢的东西自己没抢到就亏得慌。这就造成了淘宝上一些商品刚上架就被“瞬秒”、支付页面几度崩溃、降价半个小时销售破十亿的狂购现象。另外,“光棍节”的特殊含义,给予了那些事业上和情感上备受压力的消费群体一个发泄的突破口。毕竟消费能带给人一定的愉悦和幸福感,打折降价的商品也更能填满消费者的比价心理。不可否认,在“光棍节”的日子犒劳一下自己,是“单身一族”的普遍心态。
发表于2012-11-13
 手段:商家流血促销,让利还是竞争?

中国经济网网友 袁宝

通过今年“双十一”的促销可以看出,对各家电商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价格战,而且是对其资源整合、品类、备货、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考验。在电子商务集中度不断提高、市场增速有所放缓的背景下,电商间、平台间的合作更为频繁,竞争更为激烈。
发表于2012-11-13
电商之间这样低价竞争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今年的“双十一”促销仍然沿用“流血促销”的模式,商家一味地疯狂打折促销,以企业利润补贴消费者,这违反商业规律,最终也会走进“不促不销”的死胡同。
发表于2012-11-13
 反思:“价格战”存猫腻,忽悠消费者也消费自己

中国经济网网友 萧萧

商家先涨价后打折的手法,对于消费者来说已不再是新闻。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却让商家们越玩越起劲。如今,“利益”二字在商家们心中的重量已经超过企业的诚信。为了利润,不但能忽悠消费者,也能消费自己的品牌和口碑。
发表于2012-11-13
 如果消费者不想被忽悠,那么理性消费的观念必不可少。每一个节日,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民间发起的,都能成为商家炒作的噱头。消费者总想趁着节日血拼,为自己省一笔,可是冲动消费后,总会发现自己又上了商家的当。只有货比三家,才能真正能为自己省钱,不再被商家们拿来消费。
发表于2012-11-13
代价:喧嚣过后,消费者会远离不讲信用的电商

中国经济网网友 白峰

电商不可能做亏本生意,无论是此前的宣传效应,还是现场的秒杀,他们要的是一种效应,以此吸引消费者的光临,这就达到了电商的目的。一旦钟情于抢购,那么你买不买,现在买还是以后买,很大程度上已由电商做主,电商绝不会让自己的利润就这么被消费者抢夺一空。
发表于2012-11-13
其实,存在猫腻的“价格战”既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更是让电商损失惨重。喧嚣过后,消费者会远离这些不讲信用的电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