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烂尾楼居住8年 近百住户被迫搬离 下一个家在哪

发表于2013-03-08

沙溪路口,岐江公路与兴溪路交会处,十多年前,几栋在当时颇具规模的高楼拔地而起。几年后开发商遭遇资金断裂,2002年前后,工程宣告烂尾,建设中止,工程涉及的商业纠纷和烂尾楼一起被无限期搁置。多年间,“包工头”为了讨回自己被拖欠了十年的数十万元工钱留了下来,他和部分工友住进了这栋烂尾楼里,并将楼内的空间出租给靠回收废品维生的数十名外地人,一守8年。

2013年2月,住在楼里的近百名住户收到搬离通知后,陆续搬出已居住多年的烂尾楼。日夜相伴为邻的老乡分道扬镳各寻出路,有的住进了自己搭建的窝棚中,有的则迁往远离市区的偏远山村,有的则打算就此回乡,留下的是不敢轻谈的未来。

发表于2013-03-08

被迫搬离

老乡们各自在自己家里打包物品默默装车,锅碗碰撞、车辆作响,却安静得听不到人声。

几个月前,南都记者曾到烂尾楼探访,尽管住户们不满楼内禁通水电的规定,但是他们以蓄电池供电照明,到附近买水维持日用。年后记者再度来到这里时,情景已大不相同,多栋楼房已经被推倒,住户四散而去,沿街的两栋楼房在大型机械的轰鸣中摇摇欲坠。

去年12月底,“包工头”张兴会以及居住在烂尾楼中的数十户居民,分别收到了一则由沙溪镇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发的通知,被告知烂尾楼整体结构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不适宜居住,限令各住户于2012年12月27日前自行迁出,逾期相关部门将采取强制措施处理。张兴会没有拿到被欠的数十万工钱,不愿迁出,楼内的数十户住户也持观望态度,12月27日,烂尾楼内除了议论纷纷,并没有什么其他动静,住户没有搬家,部门也未强制清理。

发表于2013-03-08

但随后,张兴会被沙溪龙环派出所约谈,张兴会将保存多年的合同、证明等材料提交给警方。2013年初,张兴会提供的材料被验证后,警方组织他与卖家进行了一次协商,这次协商的结果是,张兴会可以先获得由卖家支付的25万元,但必须让楼内所有住户搬离,让出烂尾楼一期供清理拆除。等卖家支付完剩余的款项后,张兴会交出整栋大楼。

发表于2013-03-08

“不让住了,要拆了,不出来也不行了,(烂尾楼)住不长久了。”来自河南周口的王素兰,在烂尾楼已经住了4年,尽管在此之前,很多像她一样的住户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可是,收到“包工头”张兴会的搬迁通知时,他们还是觉得有些意外。意外归意外,老乡们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各自在自己家里打包物品默默装车,锅碗碰撞、车辆作响,却安静得听不到人声。不多时,昔日曾经有100多人聚居的烂尾楼,就消散了原来的人气,堆积的物品被搬空,原本相邻的老乡就此分道扬镳,各寻出路,楼内只剩下一片寂寥、一地狼藉。

烂尾楼的拆除工作,赶在年前就展开了,铁皮围栏被迅速拉起,机器轰鸣作响,被风雨侵蚀十多年的残败烂尾楼,很快倒下。沙溪镇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烂尾楼存在多年,且其中存在较复杂的债务纠纷,3年前经过法院判决和拍卖,该地块已经被人买走,该地块规划为商住楼开发,清拆旧楼平整地块后,将进入待建状态。

发表于2013-03-08

寻找新家

他们只能和其他几家人一起在工地附近的一块长满杂草的空地上搭起了窝棚,暂时落脚。

南都记者上次在烂尾楼采访时,老吴夫妇还在不停抱怨,自己刚从附近住户家中接来的水管,就被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停水了。再联系上老吴时,他已带着家当在数十里路外的山林中住下。经同乡介绍,他和老伴为一个果园做看护和管理工作,果园则为夫妇俩提供免费住宿作为酬劳。果园里的几间平房是老吴夫妇的新家,房子不错,水电全通,老吴夫妇很是满意。果园的工作季节性很强,每年只需花费老吴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园中不乏大量宽阔的空地,可供堆放物品。因此夫妇两人打算继续做老本行废品收购,但是同时,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从住处必须经历曲折崎岖的山路才能通往城镇。

发表于2013-03-08

不是烂尾楼内的每个住户都像老吴那样幸运,同是河南老乡的张名富夫妇,年前从烂尾楼里搬出时,住处还没着落,只能和其他几家人,一起在工地附近的一块长满杂草的空地上搭起了窝棚,暂时落脚。

这片窝棚区大约200来平米,紧邻烂尾楼工地的铁皮围墙,其中大概有七八间窝棚,每间分属于一家人,但其中几间,显然已经许久没人住了。窝棚用竹竿和塑料布搭建,显得十分轻薄,所幸年后的天气都没有风雨。棚户门口都杂乱地堆放着年前收回来,还没来得及卖出去的纸箱、塑料、布料等废品。

发表于2013-03-08

“自己铲草,我们自己出钱,找了推土机,把地推平,搭了窝棚。”阳光明媚的下午,张明富和妻子两人在自家窝棚前,用自制的土灶烧火蒸馒头。张明富介绍,窝棚区依然没水没电,他们依然要前往附近的岭后亨村买水吃,到附近小店里花5元钱给蓄电池充电供晚间照明。洗衣服洗澡用水倒是比以前在烂尾楼中方便得多,窝棚旁边的菜地旁就有一口老井,可打到有些浑浊的地下水。以前住在烂尾楼里,觉得没水没电,很不方便,可是搬进窝棚后,却开始怀念烂尾楼遮风挡雨的温暖。

发表于2013-03-08

不再聚首

张明富说,烂尾楼让大家聚首,它的拆除则让大家分道扬镳,这是一场不会重聚的散伙。

“在楼里住很热闹,最少也能凑四五个老乡,聊天、打牌都可以,每天在外面遇到什么新鲜事,回来相互讲讲,现在也找不到人讲话了。住了好几年,在这个城市,这里对我们来说就算是一个家了,看着一点点拆掉,心里挺不是滋味。空落落的,没底。”张明富每天坐在窝棚门口,能看到几十米外,住了5年多的烂尾楼被拆掉。

发表于2013-03-08

“现在都散了,住的地方都分开了,就算不是太远,见面机会不那么多了。关系好点的,可能也只是偶尔打打电话联系一下。”张明富说,年前老乡们从烂尾楼中搬时,诸如老吴,很多人已经提前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打算坚持老本行;而一些人则租到了房子不再从事废品收购,打算另谋出路;和自己一样,目前还在窝棚中的几户,则都想继续从事老行当,但又暂时没找到合适地方;另有部分年前回老家过年,到现在还没回来,至于还回不回来,自己也说不准了。

“房子很好租,就附近的这个村里都有,但是只租房子,没地方放东西。”张明富说,烂尾楼让大家聚首,它的拆除则让大家就此分道扬镳,这是一场不会重聚的散伙。

发表于2013-03-08

是留是走

城市中他们生存的空间也逐渐被压缩,当初的进城梦如今是否还在,他没法回答。

50岁的王金贵这两天在窝棚中收拾最后的物品。王金贵说,搬进窝棚一个多月,城管已经来过好几次,告知这里也不能搭棚居住,一些人已陆续搬离,自己和剩下的几户也在一边清理最后的物品,一边找房子,随时打算搬走。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